查看原文
其他

“云”游四海!他是丈量大地的“摄影师”

党员生活 2022-07-17


2020年,
测绘界有两件大事发生:

一个是北斗三号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一个是完成了珠峰高程测量,
首次引入了航空摄影测量技术。

84岁的他,
在测绘遥感领域深耕60多年。
他说,摄影测量是像摄影师一样,
从空中给大地做“普查”。

怀着科研报国的满腔热血,
他推动了中国数字化影像测绘技术
从零起步,走向国际领先。

点亮海报

揭晓答案



【人物名片】

张祖勋

84岁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龄:60年



差距催人奋进 立志为国争先


“幼时经历战乱,在我心里刻下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烙印。”


1937年6月,张祖勋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月后,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张祖勋一家人坐船逃难到了上海,之后又辗转到了苏州。
幼时的经历,在张祖勋心里刻下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烙印。在武汉测绘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后,追求进步的他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1976年,张祖勋被派往瑞士最先进的航测仪器厂学习。

张祖勋(前排左三)

“我们去瑞士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当时,张祖勋和同事泡糖水招待客人,被使馆工作人员私下提醒:“这里没有人用糖水待客,他们用的是啤酒。”
巨大的中外差距不只存在于经济生活中。张祖勋至今还记得瑞士技术人员对他说:“你们中国人连我们仪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也造不出!”
“在瑞士的半年,帮我从外部了解了国情,这是最好的政治课。”张祖勋下定决心,要让中国的测绘遥感技术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


十四年磨一剑 力捍知识产权


“中国区域我们自己销售,香港、台湾也是中国的!”

 

1978年,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奠基人王之卓提出了全数字化摄影测量的观点。当时国内外都认为胶片是影像的最佳载体,大部分人觉得全数字化不可能实现。
作为王之卓的得力助手,张祖勋从零开始,像蜗牛一样,一步一步向前“爬”。
张祖勋回忆,当时没有屏幕显示器,计算机只有64K内存,而一张影像的数据量就有120M,扫描完一张4cm×4cm的胶片要用一个多小时。


经历了14年的艰辛探索,张祖勋和同事一起推出了中国首个全数字化自动测图设备,填补了国内科技领域空白。1993年,该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
1994年,张祖勋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首次推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 SGI工作站版,让中国的科研成果走出国门。

资料图:张祖勋(右二)和同事一起调试早期摄影测量设备

“当时中国实力不足,澳大利亚的公司想要VirtuoZo的独家销售权。我说,中国区域我们自己销售,香港、台湾也是中国的!”
经历了漫长的谈判,在张祖勋的坚持下,该软件知识产权归中方,并保留中方在亚洲地区(中东地区除外)的销售权。
目前,VirtuoZo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测绘、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三峡等重大工程测绘以及文物三维重建与修护等领域,产生经济效益逾亿元。



科研永无止境 这是最好时代


“执着,但不固执,只有执着,但又敢于否定(包括否定自己),才能不断创新!”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这是科学家最好的时代。”张祖勋说,“从‘十四五’规划到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将科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当前,国家加大了投入,更需要科研人员拿出好的成果,以科技报国。”


 如今,年逾八旬的张祖勋又带着学生,开始了新的主攻方向——全球公众地理信息系统和贴近摄影测量。
他说:“科研探索无止境。执着,但不固执,只有执着,但又敢于否定(包括否定自己),才能不断创新!”


总策划:张小燕、黄磊

总监制:李新龙、唐晓煜
统筹:王颖、孙凌、刘申
采写:王晓丹 赵雯;通讯员:谌启航 吴媛
摄影及设计:张博伦、冯然、肖晗
摄像:周浩锋、鲁腾、张竞恒、黄洁如
后期:陈少哲、李冲、刘柳
包装:赵恒、陈亦帆

END


长按封面阅读本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